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和历史记载中,经常会看到“恸哭”这个词来形容极度悲痛时的哭泣。那么,“恸”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?“恸”字又该怎么读呢?有的人把它读作dòng,但实际上,这种读法是错误的。“恸”字的正确读音是tòng,同音字参考:痛。
“恸哭”字怎么解释
先单个看,“恸”有以下几个意思:
作动词时,“恸”指的是极度悲伤,通常用于形容因悲痛而痛哭失声。也有悲痛、哀伤的意思,表示内心极度的痛苦。
“恸哭”,根据《说文》的解释,“恸哭”表示因极度悲伤而失声痛哭的行为,用现代汉语来说,主要指因重大悲痛而哭得非常伤心、痛彻心扉。
“恸哭”在现代应用场景
文学作品:在现代文学作品中,“恸哭”也常用来描写人物在经历重大悲剧时的情感爆发,如“她得知噩耗后,忍不住恸哭,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流下来”。
日常交流:在日常交流中,人们也常用“恸哭”来形容极度悲伤时的哭泣。例如,“当他看到那封信的内容时,忍不住恸哭,心中的痛苦无以言表”。
“恸”字在古文献中的运用
送人游边
【宋】周弼
宵柝鸣荒戍,寒烽起废楼。
到应先吊古,恸哭岘山头。
恸,指极度悲痛,哭泣时声泪俱下的样子。在这首诗中,“恸”字用来描绘诗人因吊古而感到极度悲伤,甚至痛哭的情景。
通过“恸”的描写,诗人周弼表达了对历史和战乱的深切悲痛。到应先吊古,恸哭岘山头,意指朋友到了边塞,首先要凭吊古迹,在岘山头悲痛地哭泣。这不仅表现出对古代战事的伤感,也传达了对当下边塞生活艰辛的感同身受。整首诗通过“恸”的运用,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沉痛记忆和对朋友前途的担忧,深化了诗歌的感情层次和感染力。
分享一些与“恸”相关的成语及其故事
一恸几绝 [yī tòng jǐ jué]:在唐朝,有一位名叫张毅的青年,他与妻子王月琴感情深厚。一次,王月琴因病突然去世,张毅悲痛欲绝,在她的灵前痛哭不止,几度昏厥过去。家人和朋友们见了都为之动容,称这种悲伤为“一恸几绝”。从此,“一恸几绝”用来形容人因极度悲痛而几乎晕厥的情景。
悲恸欲绝 [bēi tòng yù jué]:在宋代,有一位名叫李玉的老人,他与唯一的儿子相依为命。一次,儿子外出未归,不幸在途中遇难。李玉闻讯后,心如刀割,痛哭失声,悲痛得几乎不能自持。乡亲们见状,无不为之垂泪,纷纷感叹:“李老伯真是悲恸欲绝。”从此,“悲恸欲绝”用来形容人因极度悲痛而几乎不能自制的状态。
触目恸心 [chù mù tòng xīn]:在明朝,有一位名叫吴铭的将军,他英勇善战,深受士兵爱戴。一次,他率军出征,却遭遇敌军埋伏,全军覆没。吴铭在战场上看到自己的部下一个个倒下,心如刀绞,痛哭失声,难以自持。后来,人们用“触目恸心”来形容看到悲惨景象而内心极度悲痛的情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