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路军失败原因是什么(西路军为何最终兵败河西走廊?)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12-12 09:21:05    



随着对西路军历史细节的种种挖掘,我越发对这群英雄儿女的最终结局感到惋惜。

西北原野、惊沙扑面,这一群衣不避寒、食不果腹的英雄儿女在弹尽援绝的情况下,是怀着怎样一种对革命的信仰在那里苦苦坚持。

河西走廊,这条文化底蕴深厚的古丝绸之路,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,已见证了无数华夏儿女的丰功伟绩。到如今,他却永久地镌下了西路军漫漫西征的历史足迹。

我们在上上文和上文分别从战略和战术的角度,分析了西路军在河西走廊面临的被动局势。本篇,我们就综合起来,分析一下西路军为什么摆脱不了战略上的失误和战术上的被动。

上文介绍过,随着西路军进驻永昌、凉州一线,厮杀的战火也在河西走廊上展开了。

受限于河西走廊独特的“弄堂”式地形环境,西路军不得不在从山丹到凉州的三百多里地段上,将队伍拉成一个“一字长蛇阵”,兵力集中不起来。

而马家军却能根据他们的骑兵优势,制定出一个叫“尾追截击法”的骑兵战术针对西路军的“一字长蛇阵”,既不拦头,也不截腰,而是专门击尾。如下图

就这样,整个12月上旬,西路军在东起武威,西至山丹的三百里战线上,一直在面对马家军这种战术的袭扰,几乎是无日不战,部队异常疲惫。

被动,简直是被动至极。

到此时,如果再不改变战略战术的话,那我军的战场主动权可就要完全丧失了。

然而,就在西路军苦苦支撑之际,形势的突变却把他们推向了未知的处境之中。

一、西安事变发生后,西路军的决策和行动。

1936年12月12日,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,整个局势处在瞬息万变的激烈动荡中。

得知此消息后,西路军指战员既震惊又兴奋,永昌城里一片欢腾。马步芳也搞不清楚形势,于是暂停了进攻。

此时,中央决定让河东主力红军南下关中,援助张学良和杨虎城抵抗国民党“亲日派”可能的进攻,并指出西路军的任务是“负责奠定抗日后方和接通远方之重大使命”。

所以,西路军的肩上又多了一个任务。我们来仔细捋一捋这一时期的变化:

首先是12月14日,中央电示西路军:

目前应在现地休整,一面争取二马抗日,一面准备接通兰州和以一部接通安西地区。

这表明,西路军在原来任务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条,准备接通兰州配合东北军。

到了18日,中央又电示:

西路军的任务应基本的放在打通远方上面,限明年1月夺取甘、肃二州。

这表明,西路军配合东北军的任务取消,还是维持原任务。

到了24日,形势突变,“亲日派”头子何应钦果然指挥“讨伐军”进抵潼关,逼近西安,准备武力讨伐张杨。

张学良、杨虎城决定集中主力进行西安会战。并向友军(就是红军)提出请求,希望河东红军出击胡宗南部,河西红军东进兰州地区,以保证侧后方天水、宝鸡、兰州等地的安全。

于是,中央改变原命令,拟令西路军东返,做出如下电示:

在整个战略方针上看,西路军以东进为有利。

只要二十天至三十天内到达静宁、隆德地区,便可与于学忠、王以哲之八个师配合作战。而利我主力在东边放手打仗。

张学良极盼望你们来,答应在兰州补充子弹、被服。

此时已到西安事变的重要关口,如果能利用好这一事件,红军就完全能改变当前的被动局面。值此关头,确保党和红军在西安事变中能获得重大利益才是全局的首要任务。

西路军当即在永昌开会讨论,会上他们都坚决表示,如果中央决定西路军要东进策应,我们当无条件执行中央指示。随后在回电中表示:坚决完成中央布置的任务。

可就在西路军着手准备东返时,不料第二天,25日,西安的局势又发生了大逆转。

捉放蒋

原来是老蒋迫于形势,基本接受了我党“停止剿共,联合抗日”的主张。张学良也做出了足以影响他一生的重大决定:送老蒋回南京。

虽然张少帅“一入南京深似海”,他的政治生命自此终结,但他这一舍生取义的行为却促使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。

既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了,27日,中央遂又电令西路军继续执行西进任务。

闻听西安事变已圆满解决,红军前途甚佳的消息后,西路军全体将士都很开心。

在一番鼓劲后,全军士气大涨,他们在27日当晚就离开了甘、凉地区。按计划准备西进临泽、高台。至此,西路军建立永凉根据地的任务,方告结束。

我们可以看到,西安事变对西路军最终决策的影响并不大,前后也就持续了十来天。

二、艰苦卓绝的西征路

就这样,12月底,西路军撤离山丹、永昌地区,继续踏上艰苦壮烈的漫漫征程。

徐向前回忆当时的情形:

隆冬时节,冰天雪地,堕指裂肤。我军指战员衣衫褴楼,饥肠辘辘,冒着零下二三十度的苦寒气候,长夜行军,真是艰苦至极。

“明月出天山,苍茫云海间”,巍巍祁连山的雪山冰峰,笼罩在朦胧月色中。硬如铁石的戈壁滩上,响着我军坚定不移的步伐,滚滚向前。

一开始,因西进途中敌军不多,进展还比较顺利。

他们以五军开路,九军和指挥机关居中,三十军殿后,向高台、临泽开进。

为了避开马家军骑兵,西路军每天都是夜行军,他们经过民乐、洪水,越过甘州,黑河,一路西行,于12月30日进入临泽县境内。

随后,1937年元旦,军长董振堂率领两个团和总部特务团共三千余人,几乎兵不血刃地一举攻占了高台县城,守城的一千多民团投降,接受红军收编。

西路军总部则随三十军进驻倪家营子,红九军进驻沙河堡。

总部直属队及总后勤部兵工厂进驻临泽县城。如下图

西路军计划在这里休整三十到四十天,到时候由九军和三十军在此阻击敌军,五军负责打通安西的苏联援助通道。

其时,肃州在望,新疆已不远,敌人的重兵尚未赶到,正是大军休整的有利时机。如下图

但是,事态的发展却不以西路军的主观意愿为转移。

因为蒋某人从来就不是什么大度之人,西安被捉对他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。他要是能咽下这口气去,就不是光头蒋了。

他不但把张少帅就地扣押,判个无期徒刑,而且在与我党的谈判中大搞“两面三刀”的把戏。

明面上,老蒋在谈判中承认我党的合法地位,同意红军在陕甘宁整编驻防;但背地里,他却暗令马家军加紧进攻西路军。

也就是说,西安事变虽然和平解决了,但蒋某人的屠刀却没有放下。所以,西路军的处境变得愈加危险了。

就在西路军在临泽、高台一带休整时。1月12日,马家军的五个骑兵旅、二个步兵旅及炮兵团共3万多人,在马元海的率领下,分左中右三路向西路军驻守的这几座城池扑过来了。

他们以左翼部队牵制倪家营子的红30军和西路军总部;以右翼部队牵制沙河堡的红9军;

集中中路主力骑兵向驻守高台的红5军扑过来了如下图

三、高台城将星陨落 临泽城小将出世

当时,红5军只有一部电台,还被政委黄超带着了,但他走着走着就和5军主力走散了。

最后,他带着电台和总部直属队赶到了临泽县城附近。导致高台的军长董振堂没有电台和总部联系,无法第一时间获知战场情况。如下图

就这样,黄超这一不着调的行为,此时此刻就断送了伟大的的铁流后卫师——红五军团的最后生路,不得不让人惋惜。

因为我们的铁血战将董振堂是党性很强的人。在没有得到新命令的情况下,即便他能撤退,他也绝不会选择撤退,而会选择坚决执行上级原命令,拼死抵抗。

说到黄超携带电台这件事,还跟张国焘南下有关。当时在南下红军中,红5军有一部电台可以和中央直接联系,经常在南下红军中通报中央红军的战果。

张国焘得知后,羡慕嫉妒得不得了,就命他的秘书黄超去红5军当政委,并交待黄超的任务就是亲自看管电台,别让五军团和中央联系。

于是,高台城的5军无法与总部取得联系,但军长董振堂却率部坚决与优势敌军孤军奋战。他们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,以不足3000的兵力硬是顶住了数万马家军八天的围攻。

后来,由于之前收编的那部分马家军民团叛变迎敌,导致高台城门失守。

但英勇的红5军依然的董振堂的带领下与敌巷战十余小时,最终因为寡不敌众,高台失陷。军长董振堂、政治部主任杨克明、十三师师长叶崇本以下3000余人全部壮烈牺牲。

红5军的喋血高台城,堪称党的一大损失。

1月19日,总指挥部获悉了5军危急的情报后,曾派骑兵师前往接应,结果他们在途中遭遇马家军骑兵的东西夹击。最终因寡不敌众,师长董彦俊、政治委员秦贤道以下大部牺牲。如下图

马家军攻克高台后,气焰十分嚣张,他们立即掉头,东西夹击围攻临泽城。如下图

前面也介绍过,这里驻扎的是总部直属队。尽管他们加起来有将近2000多人,但大部分都是机关人员,武器装备差,战斗力弱。

在这危急时刻,一位年仅22岁的小将横空出世,扭转了危局。

当时临泽城里的最高领导是总供给部长郑义斋,老郑知道自己是搞后勤的,不善于打仗,就命令富有作战经验,但由于受伤一直在后勤工作的四局科长秦基伟指挥这次战斗。

危急关头,秦基伟把城内的机关干部、医护人员、马伕、炊事员统统组织起来,按战斗需要编成战斗序列。男同志负责守城御敌,女同志负责救治伤员、运送弹药和大石头……

就这样,一个年轻小将,领着一帮非专业人士,在武器弹药不足的情况下,利用最原始的滚木礌石,灰瓶炮子等冷兵器,硬是坚守了临泽城三天三夜。

最后,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,乘马家军人困马乏之际,秦基伟悄悄率领着900余名勇士冲出了包围圈,并在红9军的接应下,往倪家营子与红30军会合去了……如下图

临泽战役以我军毙敌1000余人,自损300余人而胜利结束。

十五年后,这位小将更是在朝鲜的一座名为“上甘岭”的高地上,同样是在志愿军弹药不足的情况下,用大石头再次砸倒了另一位敌人……那个家伙叫范弗里特

四、西进与东返的艰难抉择

高台、临泽失陷后,敌我态势就变成下图这个样子:

摆在西路军面前的有三种选择:一是继续西进,获取苏联援助;二是就地消灭敌人,建立根据地;三是东返河东,脱离险地。

这里面,第一条首先排除,高台失陷后,西进道路被堵死,这条路走不通了。关键是苏联此时还在打马虎眼、装糊涂,已经两个月不提援助的事了,向西发展毫无意义。

远方货物只能在约定时间送到安西,最近两个多月没有电报来了。

第二条也基本排除,倪家营子只是一个西北小乡镇,一万多西路军在七万马家军的围困下建立根据地,无异于天方夜谭。

看来,在西进之路被堵死,倪家营子又难以建立根据地的情况下,西路军也只能东返了。

是的,客观形势的急剧恶化,使此时的西路军既无力也没有必要向西打通苏联援助通道,也无法留在原地建立根据地,只能是不顾一切的向东返回,和河东主力红军汇合。

是的,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,应该不唯上、不唯书,只唯实。而当时最客观的现实是:东返已成为西路军的唯一选择,不管他们愿意不愿意。

虽然东返也是困难重重,但也只有东返才能从十面围猎的死局中闯出一条生路。

而西路军领导人一开始也是计划东返的,1月21日,西路军致电军委主席团:

(一)乘绥东进击敌,相机配合凉、古,接通兰州,增加抗日联军之目的,决今晚全军集结出动,走南大路,以十天行程到达古浪、土门地区,尔后向平番或靖远集中。(二)士气正旺,沿途相机抗击。(三)前面情况时告。

为了有效策应西路军的东返,中央在当天就致电与国民党正在谈判的周恩来:

西路军在高台、临泽一带不能立足,西进有穷十八站,二马步骑又向西堵击,二十日晨攻破高台,董振堂同志牺牲,五军损失两个团。

他们从本日起转向东进。望速商于学忠派一部策应,并交涉红军离开河西抗日,勿加干涉。

好了,此时中央和西路军的意见一致,都认为东返是唯一出路。

1月23日,西路军取道张掖南山开始东返。9军和西路军总部进至龙首堡,30军移至西洞堡。如下图

但是,敌人又怎么可能那么舒舒服服地让我军东返呢?

马家军在发现西路军有东返迹象后,立即调动兵马防堵,并部署骑兵追击红军。

所以,1月24日,西路军致电中央及彭、任:

(一)敌企图拦头堵我东进,马彪、韩起禄今到甘州,元海率马禄旅及步兵各一团在西洞堡、龙首堡一带,起功率团在拒敌堡,马朴旅东调尾我,丹、永无兵,高台有民团。

……

(三)敌骑兵行速,我则笨重至极,即用急行军、夜行军,亦难摆脱敌人。敌驻下则守堡寨,不易攻击。这一带道路少,调动敌亦难。

……

(五)我方基本坚决执行东进计划,但因情况变化,可能折转西进,或取民勤抢占定远营,或绕道大通到西宁或平番。

从电报里,可以看到西路军的东返道路也是困难重重,上面电报所说的敌军布防情况如下图:

而西路军所说因情况变化,可能折转的地方如下图:

可以看出,东返的道路充满艰难险阻,敌人骑兵行动迅速,而西路军则行动笨重,既使用急行军、夜行军也难以摆脱敌人。

因此,西路军领导人提出在坚持东进的前提下,根据敌情变化,在行动方向上准备了三种选择:一是转而西进;二是经民勤向宁夏定远营发展;三是向青海西宁、大通方向发展。

应该说,西路军领导人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,提出变更了的进兵地点也是可以理解的。

五、一场迟来的胜利,让西路军领导人对形势作出误判

所以,对西路军领导人提出的要求,中央当天就致电徐向前、陈昌浩:

(一) 你们行动方针,以便利击敌、保存实力为目的,行动方向由你们自决。

(二) 如你们决定东进,我们是赞成的,当派三十二军、二十八军到靖远河边策应你们。

(三) 为便利作战计划,彩病、小孩、妇女望设法就地安置。

第二天,1月25日,中央更是从具体战术上致电徐向前、陈昌浩:

……

(乙) 我们虽以各方用力设法援助西路军,但惟一的仍须依靠你们,用自力在战胜“二马”条件下完成你们的东进任务。

(丙) 在骑兵追堵下,欲图急行避战东进,危险较大,应集结全军,用坚决的战斗来完成东进。

(丁) 在兰州附近渡河,于学忠会给你们相当的援助。

(戊) 行进中,讲求集团秘密,埋伏,诱敌,迷敌,依敌来击敌,是最重要的。深入的政治动员,坚决不依靠外力,使人人具有誓死必胜的决心。严肃红军纪律,争取群众赞助……”

在这里,中央指出:

西路军一是要独立自主、不要依靠外援,因为苏联援助可能要黄;二是不能一味进行被动退却式的东返,必须用歼灭战打击尾追之敌来解除后顾之忧;三是东北军于学忠部可给予你们适当的援助;四是严肃红军纪律,做好群众工作。

接到中央指示后,西路军也确实是按照中央指示办的,还真就用一场漂亮的伏击战打击了马家军的嚣张气焰,这场伏击战就是西洞堡歼灭战。

西路军东进到达西洞堡和龙首堡后,捕捉到了一个消灭敌人的好机会。

1月26日,马家军手枪团1500多人及青海宪兵团1300多人追击到西洞堡村,并向红30军发动进攻。遭到坚决抵抗后,他们在伤亡四百多人后被迫退去。

第二天,敌军兵分左右两路,再次向红军发动进攻。

这时,李先念看到进攻的敌人大部分暴露在开阔地上,30军则占据着土围子居高临下,就感到这是一个十分有利的时机。红军如果集中兵力出击,就可占据优势,歼灭其中一路。

于是,他把30军主力88师及89师集结起来,慢慢向右翼敌人靠了过去。

随后,攻击命令一下达,战士们一拥而出,迅速扑向右翼敌人,将青海宪兵团团团包围。

战斗进行了四个小时左右,我军击毙敌八百余人,缴获马枪八百多支,以及战马、子弹、被服等许多军用物资。

而遭到打击的宪兵团残部仓皇败退,竟然把赶来增援的手枪团也冲得七零八落。如下图

西洞堡战斗是西路军西征以来为数不多的一次大捷,不但鼓舞了斗志,而且对弹药、物资极度匮乏的西路军来说,也是一次很好的补充。

程世才回忆说:

“西洞堡歼灭战的胜利,使全军洋溢在一片喜悦的氛围中,当时全军上下摩拳擦掌,准备东进,与河东红军主力会师。”

但是,虽然西路军取得了西洞堡大捷,但整体上敌强我弱的态势并没有变。

西路军此时最该做的就是学习诸葛丞相的“胜而退兵”之策,利用这次大捷鼓舞起来的士气和缴获的物资,坚定不移地赶紧东返,尽快与兰州的于学忠部汇合,方能彻底摆脱困境。

但是,这场迟来的胜利却起到了不该有的副作用。这个副作用就是,他强化了西路军领导人建立河西根据地,打通西进道路的信心。  

还是程世才回忆说:

“我当时一进总部院子,就听见昌浩同志在大声讲话:‘……虽然装备好,战斗力强,但被我们敲掉了,这一仗打得好,这意谓着什么呢?意味着敌我力量已经起了变化,敌人的锐气被挫伤了。西进对我有利,我们要重回倪家营子去……。’”

这说明西洞堡歼灭战的胜利,使陈昌浩对河西地区敌我力量的对比作出了错误的判断,这种错误的判断导致了错误的决策。

这种错误的决策导致了西路军停止东进,转向西进,注定了西路军最终失败的命运。

六、血战倪家营子,失去最后的自救机会

就这样,西路军最后一次东返自救的机会,也在这场胜利带来的信心下,被选择无视了。他们只得又钻进了马家军的重重包围之中。

而刚刚被打疼,正不知道如何是好的马步芳也是一脸懵逼,刚刚跑了的红军怎么自己又送上门儿来了。

至此,西路军所剩的1万余人全部集中在了倪家营子方圆十里的43个屯庄之中。

西路军从1月28日重返倪家营子,到2月27日撤离倪家营子,他们一共坚守了28天。

倪家营子位于临泽城以南三十里远的大沙河东岸,这里地势南高北低,南半部被人们称为上营,北半部称为下营。

上下营之间有十五、六里长,三、四里宽,稀稀疏疏地座落着四五十个土围子。如下图

从上图也可以看到,倪家营子的村庄分布不集中,他们是一小坨一小坨的散布着的,这还是现代的经过新中国近百年建设后的样子。

重返倪家营子后,此时的大部村落已被马家军洗劫一空,房屋、土墙大多被破坏,根本无法住人,其中部分村庄还被敌人占据着。

根据倪家营子的地形条件,西路军以三十军扼守西南方向,九军扼守东北方向,呈纵深梯次配置,构成一个椭圆形的防御阵地。

当马家军发现红军全部集结在倪家营子后,他们也倾巢出动,调集了7万余人将倪家营子层层包围。如下图

平心而论,这就是快死地,这仗很不好打。在前面介绍的一系列红军长征中,也从没发现红军遇到过这种阵仗,被数倍于己的优势敌军围困在一小坨村落群里。

前文介绍过,从战术上讲:“集中兵力以消灭敌人,分散游击以发动群众”是红军经历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不败的两大法宝。

但这个“集中”是集中起来打歼灭战的集中,是变整体上的敌强我弱为局部战场上的敌弱我强的集中,而不是全军困守在一个四面透风的险地,和优势敌军打消耗战的集中。

而倪家营子的条件却制约着西路军打歼灭战。在这样一块狭小的地方,如果西路军包围其一部准备歼灭时,其余马家军骑兵就会发挥其速度快的优势,他们蜂拥而来,发起集团冲锋,从而将被包围的马家军救出。

而一小坨一小坨的村寨布局也不利于西路军的集中防守,反而有助于马家军的骑兵分割包抄。

最后的结果就是,在马家军的猛烈进攻下,西路军与其展开了逐寨逐堡的争夺战,不用说歼灭战了,击溃战也打得很少。

经过几番交战后,马家军也摸透了红军的战法,为了不让红军有所缴获,他们每次出动只携带一少部分弹药,采取打得过就死命打,打不过就立马跑的策略。

敌人的进攻,多先以炮火轰击我阵地,而后开始集团猛冲,步骑交加,刀枪并举,乱减乱叫。

敌人子弹每人只携带三、五排,打完后回去补充,以免被我缴获。遇我出兵反击时,则诱我追击,发挥骑兵特长,实行快速反击包抄。

我军连一门迫击炮也没有,因为子弹缺乏,步枪几乎失去作用,战士们的步枪都架在一边,手里握着大刀、长矛、木棍等和敌人拼杀。

敌人有补充,有后备力量,攻势不是减弱,而是不断加强。我们与敌相反,孤军血战,有耗无补,处境越来越艰险。

七、石窝分兵

每每读史至此,常使人潸然掩卷。就这样,一万余西路军在这里和马家军经历了28天血战。

我们反过来也可以验证“东返是西路军唯一出路”这一决策的正确。

既然西洞堡大捷后,西路军凭借缴获的物资在倪家营子坚持了28天之久。那么,假设西路军在当时就决定东返的话,28天时间也早就回到河东了。

因为西路军电报里讲过,马家军主力都集中在倪家营子和西洞堡一带,山丹、永昌以东除了一个马禄旅之外,并没有重兵。

熟悉三国的朋友应该知道,诸葛亮每次北伐曹魏,都是苦于粮草运输不济而退兵的,但他每次退兵都是在打赢一场战役的前提下进行的。

西路军当时完全可以学习诸葛丞相的“胜而退兵”之策,借西洞堡大捷的余威成功东返。如下图

但历史没有如果,一失足成千古恨。倪家营子保卫战耗尽了西路军最后一丝元气,西路军在这里损失了三四千人,奠定了全军覆没的结局。

2月21日,被艰苦的战斗消耗的油尽灯枯的西路军终于开始突围了。他们先是撤离倪家营子,西进至威狄堡。却因地形不利防守,又星夜退回倪家营子,继续与敌展开激战。如下图

到2月27日,西路军再次突出重围,向西转移到三道柳沟一带,但依旧摆脱不了敌军的分割包围。处境愈加险恶之下,敌人向西路军发起猛攻。

3月11日夜,西路军只能从三道柳沟再次突围,凌晨撤至梨园口,准备退入祁连山。如下图

为掩护总部和红30军进山,红9军千余人和妇女先锋团准备在梨园口两侧山地构筑阵地,拼死抵抗敌军。但不等他们构筑好阵地,马家军的骑兵就杀到了。

又是一番血战,此战9军损失两个团,政委陈海松等10多名团以上干部英勇牺牲。总之就是9军基本拼光了。

此后西路军余部转移到祁连山的马场滩、牛毛山、康隆寺、石窝山一带,与尾追之敌连续激战。到了这里,基本可以宣布西路军失败了。如下图

1937年3月14日,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在石窝山召开会议,这是一次让所有参会人员都记忆深刻的会议。会上,陈昌浩决定他和徐向前跟大部队分离,回陕北述职。

据徐向前回忆,当时他不同意跟部队分离,部队都没了,还回去干嘛呢?他决定要与自己的部队同生死、共患难。

但陈昌浩拒绝了他,并说徐向前留下目标太大,反而不利于部队转移,而且西路军需要有人回到中央说明情况。

会议最后决定,将西路军余部分3个支队进行游击战争,徐向前和陈昌浩跟部队分离,找机会返回陕北。

由王树声率领的右支队向东行军不久就遇到马家军的阻击,部队被冲散;

张荣率领的支队在从石窝山突围时就被敌人打散;

李先念、程世才率领的左支队,在“终年积雪不化,寸草不生,渺无人烟”的祁连山中艰苦行军,行进中接到中央“可以向新疆去”的电令。

就这样,三支队伍里面,只有李先念支队在中央的指引下,经过47天的艰苦跋涉,行程1500多里,终于在4月27日带领所剩420人抵达甘新交界的星星峡。如下图

让人感到无语的是,苏联原本承诺的1000多吨军事援助,直至西路军完全失败,在李先念率西路军余部400多人到达新疆后,却连个毛线也没看见。

对于西路军来说,这个“水中月、镜中花”导致两万多将士血洒河西的教训太深刻了。

八、西路军失败原因辨析:

西路军失败的原因是复杂且多样的,是许多种矛盾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,相互作用的结果,但在众多合力中,主要由以下两大原因导致的:

(一)苏联(共产国际)对我党援助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是造成西路军失败的客观原因

我们结合上文和上上文也可以看出,如果没有苏联(共产国际)给我们提出的那一美好念想的话,或许西路军早在宁夏战役计划流产的时候,就已经集中兵力东返了。

至于苏联(共产国际)对援助的态度为什么总是腻腻歪歪的,最后又不了了之了呢?这完全是受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影响的。下面我就用大白话解释一下:

苏联是共产国际的大本营,苏联又不等于共产国际,但苏联对共产国际的决策又能产生重大影响。按照共产国际的初衷,我党作为他麾下亲密的战友兄弟,他是十分愿意援助我党的。

但他只是一个国际组织,领导人叫季米特洛夫,他手下既没有兵,又没有枪,所有的决议还得靠苏联去执行。而苏联的领导人我们都熟悉,就是既钢铁又慈父的斯大林导师。

本来,在一开始,斯大林在对我党这个小兄弟的援助上也是十分赞成的,积极准备了上千吨的武器装备,表现了他慈父的一面。

但是,随着法西斯侵略形势的日益紧张,苏联从地缘上面临德日法西斯东西夹击的不利局面。为了集中精力对付西面的小胡子,斯大林就不得不在远东寻找可以制衡日本的对手。

选来选去,斯大林发现,以我党当时的实力,明显担负不起帮他牵制日本鬼子的重任,于是他把目光盯上了老蒋的国民党。

为了避免对我党的援助刺激到老蒋那敏感的神经,他就把援助地点改在了新疆的哈密。

但是,在这个档口,西安事变爆发了。而张少帅之前就因为中东路事件与苏联结下了梁子。更主要的是,斯大林认为经过张少帅的这么一搅和,你们中国还能团结一致的去抗日吗?

所以,此时的慈父对张少帅的意见很大,连带着对和张少帅走的很近的我党也产生了不满,进而在对我党的援助上表现出钢铁的一面,故意在那装糊涂。以至于出现了中央回电西路军时说的那样:

“远方货物只能在约定时间送到安西,最近两个多月没有电报来了。”

那么,对于斯大林这一由慈父向钢铁的变化过程,我党认识到了吗?

认识到了,不过貌似只有毛主席认识到了,其他留过苏的洛浦、博古等还没认识到。

但是呢,因为共产国际在国际共运中的领导地位和崇高威望,关键是他也做不了苏联的主,所以这一心理博弈只能意会,而不能通过电报明明白白的传达。

所以才有了我们上面看到的提示性电文:

“全靠你们自己团结奋斗,取得胜利,不要靠任何外面的援助。”

“目前你们只能依靠自己团结奋斗,不要依赖任何外力,祥容另告。”

但西路军领导人好像没看出来,还在反问:不要依赖的外力援助,是否包括苏联援助?

“来电所谓不依靠外力,是否包括远方与统一战线,”

上文也介绍过,作为为将者的徐、陈和作为为帅者的党中央毛主席在考虑问题的视野、角度、层次上肯定不一样。

徐陈只是从军事上考虑问题,以西路军的战斗力而言,只要苏联武器到手,打败马家军,建立河西根据地的目的是能够实现的。

至于苏联方面有什么猫腻,他们当然想不到了。而且陈昌浩还留学过苏联,肯定不会想到苏联会放我们鸽子。

但是,作为一个独立作战的方面军单元,在中央赋予西路军较大自主权的情况下,客观形势的发展又要求他们必须具有为帅者统筹全局的能力,从政治和军事上综合考虑问题,做出正确判断。

很明显,他们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好,这就涉及到下一个问题。

(二)战略上的失误叠加战术上的被动,是西路军失败的主观原因

我们在前文介绍百丈关战役时,曾以和红军血战百丈关,战略上的失误是任何先进战术都无法弥补的 下 为题进行了讨论。

在百丈关战役中,战略上的失误是指张国焘南下“打下成都吃大米”的机会主义路线。

虽然战略上的失误让四方面军最后8万变4万。但在战术上,凭借着红军擅长的迂回包抄、穿插切割等战术,四方面军在前期还是取得了绥崇丹懋和天芦名雅战役的巨大胜利。所以他叫“战略上的失误是任何先进战术都无法弥补的”。

到了西路军这里,接合上文和上上文,我们可以做出如下分析:

战略上的失误:

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铁蹄步步紧逼的形势下,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,决定了党的工作重心要放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上。

而河东在经济条件、人口民情等方面都要优越于河西。

同时占据河东还可以迎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方向,向华北、华中进军,使党在政治上处于主动地位,担负起抗日战争的领导重任,并在抗击鬼子的斗争中发展壮大党的敌后力量。

因此,河东要比河西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,我党的政治重心只能在河东,而不能在河西。

而张国焘错误路线的实质,用马列语境的话说叫“机会主义”,他主张远离敌人的重兵集结地,向河西的甘肃、青海、新疆进军,将党的工作重心放在河西,等获取苏联援助后,实力强大了,他的地位也就稳固了。

但他认识不到的是,虽然河东敌情严重,但河东也是抗日的前线。如果将党的工作重心放在河西的话,受限于河西的经济、人口、地形等因素,会使人民军队的发展受到极大限制。

如果老蒋国民党军沿黄河封锁的话,则红军就只能局限在河西了。这不仅使党在抗日战争到来时不能承担起领导的重任,还会进一步限制人民军队敌后力量的发展。

所以,我党的根本利益只能在河东,不能在河西。

而西路军确实不是执行张国焘的错误路线的,但不等于没有受到张国焘错误路线的影响。在高台、临泽失陷后,客观形势使得东返已经成为西路军唯一正确的选项。

但西路军领导人不顾敌我的实力对比,不顾中央对东进的殷切期盼,一味地实行脱离实际的西进路线,最终犯下重返倪家营子的大错,从战略上讲已经是严重失误了。

战术上的被动:

一是对于红军来说,河西走廊“弄堂”式的地形环境没有迂回空间,红军擅长的运动战和游击战无法展开。致使在大部分时间里,西路军无法做到集中兵力打歼灭战,也就无法通过缴获获得补给,不得不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。

二是西路军和马家军存在兵种差异。西路军原先都是南方大山里的游击健儿,善于山地战;而马家军是骑兵,河西走廊的地形特点很适合骑兵作战。而且他们还可以借助老蒋中央军的空中支援。

三是西路军没有根据地,没有支援,每打一战却得不到补充,实力一直在减弱,而敌人占据地利优势,拥有源源不断的补充。

四是在西路军过河后,在苏联只是就援助地点的改变说了个大概的情况下,在没有对河西敌情进行充分调查的情况下,就匆忙制定了西进的计划,犯了过于自信的失误。

总之就是西路军进入河西走廊后,一直在期待外援的到来,没有真正树立独立自主,靠自己力量战胜敌人的思想。

西路军虽然失败了,但他们的历史功绩仍然是伟大的:

1、消灭马家军大量有生力量。

西路军在敌我双方实力悬殊的情况下,依然消灭了马家军25000余人。能有如此战绩,也说明西路军的战斗力也是杠杠的。

2、客观上策应了河东红军的作战行动,有力牵制了河西十多万马家军部队。

西路军在河西活动时,有力牵制了河西十万马家军的注意力,一定程度上帮助河东红军主力分担了压力,并且西路军的策应也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立下了大功。

3、更重要的还是在河西走廊建立了根据地,宣传了红军,宣传了党。

西路军未来前,河西人民在思想上长期受到马家军宗教思想的毒害,在经济上长期遭受马家军军阀的盘剥,在政治上更是毫无地位,活的如奴隶一般。

而西路军来到河西走廊后,当地人民终于看到了一支不一样的队伍,也终于知道了自己苦难的根源。知道了作为一个人不是为真主活着,而是为自己活着。

西路军还组建了许多苏维埃政权,有力宣传了红军,宣传了党的政策,为13年后彭老总的一野大军解放大西北打下了坚固的基础。

在西路军惨遭兵败后,有四五千人矢志不渝,历经艰难险阻,怀着对党的无比忠诚,通过各种努力寻找组织,可见西路军战士的革命信念之坚定。

缅怀革命先烈,浴血奋战祁连山的勇士们,你们安息吧!